曲晓刚

研究员

个人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春应化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组组长
专业: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化学
办公室:无机分析楼323房间
电话:+86-431-85262656;传真:+86-431-85262656
电子邮件:xqu@ciac.ac.cn
主要成果及贡献:2002年下旬由加州理工学院NSF分子科学实驻室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 A. H. Zewail 实验室回国,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12月-2007年5月访问UCSB诺贝尔奖获得者 Alan.J. Heeger 实验室开展生物分子识别合作研究。课题组利用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利料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对重要基因和蛋白的识别、功能调控及潜在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认识和调控重要的疾病发生、发作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回国后己获得美国授权专利1项、中国授权专利3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论文被评为2006年国际“百篇优秀基因治疗论文”,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论文被Nature INDEX 2014 评为WFC=16.3。目前在 Nature Commun.(2篇);PNAS(3篇);Accounts Chem. Res.;Chem. Soc. Rev.(2篇); Angew. Chem.(7篇); J. Am. Chem. Soc.(12篇);Nucleic Acids Res.(12篇);Adv. Mater.(19篇)等期刊共发表论文58篇。总共发表论文340余篇(其中IF>7.0论文136篇)。系列成果曾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PNAS; Angew. Chem.;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Adv Healthcart Mater.; ChemComm等期刊。美国C&EN, Scientific American, PNAS, Nature: NPG Asia Materials, NPG SciBX, RSC Chemistry Worid,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 News,Chemisry Views, Wiley Materials Views, ChemEuro, Nature China 等对取得多项成果给予40余次亮点报道和评论。被Chem. Rev., Accounts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ure Chem., Angew. Chem., JACS等期刊图文大篇幅引用和评述,SCI引用8500余次;多次在国际及国内会议作大会报告及邀请报告,并被在美国举办的2005年第12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邀请作金属核酸分会主席。

所在学科

研究兴趣

☆ 从事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分子构象与功能;药物与靶分子间作用机制;生物体系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生物动力学及热力学;生物功能材料等。
获得奖励

☆ 纳米酶仿生催化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基础研究

☆ 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的构筑及生物应用基础研究

☆ 基于生物分子识别的构象功能转换及潜在应用
获得荣誉

更多☆ 2012年,获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更多☆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更多☆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产出概况

2023-03☆ 系统收录国内期刊论文 43

☆ 系统收录SCI期刊论文 530
研究资助

☆ 2003.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生物无机化学,项目负责人

人才培养

☆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 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 博士后合作2人. 指导博士生31人. 指导硕士生26人.
代表论文

|01| Transition-metal-substituted polyoxometalate derivatives as functional anti-amyloid agen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NAT COMMUN, 2014, 5: 3422.

|02| Insights into the biomedical effects of carboxylated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on telomerase and telomeres
NAT COMMUN, 2012, 3: 1074.

|03| Catalytically Active Nanomaterial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Artificial Enzymes
ACCOUNTS CHEM RES, 2014, 47(4): 1097-1105.

|04| Cancer biomarker detection: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CHEM SOC REV, 2015, 44(10): 2963-2997.

|05| Metal nanoclusters: novel probes f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CHEM SOC REV, 2015, 44(23): 8636-8663.

关注期刊

最新发表

|01| Bioorthogonal-Activated In Situ Vaccine Mediated by a COF-Based Catalytic Platform for Potent Cancer Immunotherapy

|02| COF-based artificial probiotic for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3| Boosting Endogenous Copper(I) for Biologically Safe and Efficient Bioorthogonal Catalysis via Self-Adap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数据扩展

个人用户、团队用户、其他用户
数据来自现有用户提供、各类网络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百度搜索百度知道百度百科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知网、工作及任职部门网站


团队负责






关注善思微信公众号

20230531114649216465